中國網財經3月7日訊(記者 杜丁)數據顯示,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者超過1.3億,3.5億人糖尿病前期血脂達標率不足三成,超重肥胖率超過50%,越來越多的人因為膳食結構不合理而導致亞健康。
隨著有關低GI飲食與健康關系研究的新成果新數據不斷加持,體重管理人群對低GI飲食的關注度逐漸上升。但要怎樣辨別并科學的進行低GI飲食,許多人并沒有找到可靠的理論來源與權威依據。
日前,中國網財經記者就低GI飲食目前在中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潛藏機遇等熱點話題專訪了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副院長段盛林。
段盛林
國內未有低GI產品標準
GI即血糖生成指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一般而言,高GI食物指的是血糖生成指數大于70的食物,而在55-70之間的稱為中GI食物,小于55的則為低GI食物。
段盛林表示,全球范圍內有關低GI飲食與健康的研究已經有長達40年的歷史,中國的低GI市場起步與發展比國際上稍晚了一些,但發展勢頭是很樂觀的。
據介紹,2019年國內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測定方法》出臺以來,中國低GI市場在檢測、認證和標識以及新產品研發等方面實現起步和發展,并初具雛形。
“目前整個行業在低GI食品的檢測和開發上處于一個較好的發展期,當然問題也是肯定存在的。”據段盛林介紹,目前國內低GI食品的品類較為集中,主要包括餅干、代餐粉、奶類產品等,“像面條、大米、堅果及豆類、水果蔬菜及制品類、運動飲料、膨化食品、堅果醬、果醬等食物類別沒有或極少關注。”
另外,段盛林認為,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忽略了全谷物雜糧和膳食纖維的使用,也并不重視低GI食品的營養結構。“國內尚未有低GI產品標準,這就使得我們的一些產品為了實現低GI或者由于沒有營養標準的規范而導致產品出現一些不健康的隱患。比如出現了一些高油、高糖等不太健康的低GI產品,雖然這些產品GI較低,但我們的身體健康不是單靠血糖這一項指標就能保證的。”
成立研究中心設計個性化減重方案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低GI食品產學研聯合研究中心’根據市場上的需求,開發的低GI產品品類覆蓋了主食、代餐、飲料、烘焙食品等等。”段盛林表示,去年,研究院與壹健康集團?綠瘦品牌成立了“低GI健康食品產學研聯合研究中心”,以“代餐+正常飲食”作為主要的飲食指導思路,結合“醫學營養減重理論”設計出個性化的營養減重解決方案。
據介紹,“低GI健康食品產學研聯合研究中心”去年4月成立,根據規劃,研究中心將在研發端為綠瘦推出的“五力合一”服務模式提供科學支持。
資料圖:“低GI健康食品產學研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段盛林表示,綠瘦“五力合一”服務模式,由體重管理規劃師、營養顧問、運動顧問、心理咨詢顧問、服務管家五大角色合力為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在營養介入方面,研究中心首先從基礎理論層面共同設計了一套新的體重管理體系,這個體系來源于“醫學營養減重理論”,并選擇將低GI飲食模式作為膳食干預基礎。其次,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重點打造營養減重專用的代餐食品,以低GI 高蛋白為基礎營養結構,先后開發出不同形態的低GI食品,包括低GI代餐粉、低GI蛋白顆粒棒、低GI八寶粥、低GI堅果肽棒和輔助降GI壓片糖果等5種形態,共7款產品。
“我們團隊的產品理念其實一直是‘低GI產品一定要有一個健康的大前提’,因此會充分學習國外低GI產品的先進理念,結合我國飲食特色及習慣來開發產品。”據了解,在專業研究領域,早在2008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GI的權威教授團隊首次發表了全球食物GI數據的大型匯編綜述,一直都是全球學術研究中GI值所參考的“金標”。時隔12年后的2021年,這個數據匯編綜述再次得以更新發表。
而在新版數據中,還包含了逾30條來自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與悉尼大學醫學院等國外權威學術機構共建的血糖生成指數(GI)國際聯合研究與測試實驗室,該實驗室也是中國國內唯一入選匯編的數據測試來源,同時也是我國唯一的經過國際認證的GI測試實驗室。壹健康集團也積極參與到該項目中,旗下兩款產品的測試數據已被納入全球匯編數據。
將啟動醫學營養減重和慢病營養干預臨床觀察
段盛林稱,提出和設計完成基礎理論體系后,在產品研發的同時,集中中食院相關研發團隊,著手成立了營養科普培訓講師團,包括低GI食品測試和研究專家、營養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澳洲注冊營養師、注冊營養師以及專業的產品研發工程師等,從功能成分解讀、產品解讀和應用、基礎營養學、醫學營養減重基本方法等角度,為企業開展專業的知識講座與技能培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企業培養更多的具備醫學營養減重理念的營養師和體重管理專業人士,等到新產品體系開發完成之后,可以很快地應用到實際的體重管理工作當中,讓更多的超重肥胖人群受益。”
段盛林透露,未來研究中心還啟動正式的醫學營養減重和慢病營養干預的臨床觀察,“我們培訓出來的專業人員是重要的臨床試驗參與者,我們會更有信心得到令人滿意的臨床數據,探索出更成熟的可復制的個性化體重管理模式。”
——對話:
目前我國低GI團體標準正在制定
記者:慢性疾病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面對解決的難題,為解決這一痛點,近幾年人們的飲食方式已經開始出現多樣化。您認為,這樣的時代背景會為低GI飲食帶來怎樣的潛藏機遇?
段盛林:全球范圍內有關低GI飲食與健康的研究已經有長達40年的歷史,證明了其在全生命周期當中的有益作用。現階段低GI的概念已寫進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相關標準等,同時隨著有關低GI飲食與健康關系研究的新成果新數據的不斷加持,我國低GI飲食的發展將迎來更多的機遇。
記者:隨著科學研究對低GI飲食的加持,是否有望成為應對多種慢性疾病、值得一試的良藥?
段盛林:低GI飲食是日常血糖管理非常好的選擇。目前很多糖尿病人開始用低GI飲食替代日常飲食,血糖控制效果很好,甚至有人干預一段時間后實現了停藥的效果。整個大健康行業對低GI飲食以及低GI產品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但是,低GI飲食不能等同于藥物。我們國家的大健康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雖然已經有很多專家呼吁將營養治療提升到一線治療的地位,并且人們也越來越重視營養和飲食的重要性,但是仍要理性和辯證地看待營養功能食品的作用。比如不能把低GI飲食當作治療肥胖或糖尿病等相關基礎疾病的“靈藥”,它是整個慢病干預和健康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完全替代所有的治療手段,也不能輕信市場上的夸大宣傳。
記者:有業內人士提出,目前中國低GI市場雖然已暫露頭角,但缺失標準化和規范化。在規范化方面是否已經有相關部門在進行操作?
段盛林:在食物GI測試方面,2019年發布了WS/T 652-2019《食物血糖生成指數測定方法》,目前是國內通用的食物GI測試行業標準。這個標準呢,與早在2000年國際上出臺的ISO標準在測定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但個別的細節略有不同。我們中食院在測試時,會盡可能地采用同時滿足兩個標準的測試方法,當然也可以依據及企業的需求去選擇相應的標準,滿足企業國內及國際市場化需求。
國內有了測試標準之后,檢測機構也就有了測試的依據,這大大促進了檢測機構的發展和壯大。但目前我國尚未有低GI的產品標準,也就是說現在還沒有標準規定哪些食物可以有GI值,有GI值食物的基本營養成分組成是否可以滿足健康食品特性,這非常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可能會造成市場上的低GI產品魚龍混雜。
目前我國低GI的團體標準正在制定,我們也參與了一些相關的工作,希望這個產品標準的頒布能夠在現階段對整個市場進行一個導向性的正確把控。
YOU MAY ALSO WANT TO SEE
請點擊微信右上角的“+”,使用掃一掃
即可將文章分享給朋友